介绍一篇世界日報記者韓傑关于年金的专题报道:
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後,美國人開始慌了。美國一份調查顯示,七成美國人最擔心「老而無養」,特別是即將面臨退休的嬰兒潮一代。他們眼看財產大縮水,意識到退休後不但不能維持以往的生活水平,很可能限於困境。於是,許多機構以「生命不息,支付不止」為號召,積極推銷年金,不僅保險公司賣,銀行和證券公司也代銷。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「大都會人壽」(Metlife)最近公布的季度報告顯示,該公司第三季度淨利潤為35.8億元,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.16億元,「增長原因之一就是年金銷售額大幅增長」。
年金(annuity)成熱門商品後,有些人把銀行沒什麼利息的存款轉投年金,也有人把公司的雇員退休帳戶(401(k))裡的錢轉入年金,還有人把私人購買的個人退休帳戶(IRA)也轉為年金。紐約一些年金代理透露,進來購買年金的華人增加不少,「你可從最近不斷推出的年金講座中看出」。
他們分析,購買年金的華人增多有以下幾個原因:美國經濟前景黯淡,嬰兒潮一代手中有點老本,但擔心退休以後的生活;股市低迷,證券投資縮水嚴重;美國政府赤字嚴重,政府的社會保險金入不敷出;華人傳統的養兒防老「在美國想都不要想」。因此,許多人認識到,退休養老還是要靠自己。
今年63歲陳先生在紐約大都會捷運局(MTA)做車輛維修與保養工作,太太是幼兒園的老師助理,獨生女在華爾街金融公司工作,收入不錯,剛在布碌崙買房。準備66歲退休的他表示,他參加公司的雇員退休帳戶(401(k))及開有個人退休帳戶(IRA)。但是遇到金融危機,他的投資「虧得厲害」。他告訴記者,大都會捷運局向員工提供養老金(pension )。他在捷運局工作12年,按照每年工資1.68%的規定,他退休時能夠拿到現有工資20%以上的養老金。但是,他仍有危機感,認為美國通貨膨脹讓他的退休金縮水。「我一直在找一個不貶值、不會停止支付的退休金」。不久前,他聽人介紹可變年金(variable annuity)後,於是把自己十幾萬元的401(k)帳戶轉成可變年金。
紐約人壽法拉盛分行經理孫東明表示,年金的最大特點是「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」。他舉個簡單的例子說,一個55歲的人存入5.5 萬元,每月存入500元,等到66歲退休時,每年可領取1萬元,而且可以取到終身。他說,有人擔心購買年金會影響拿白卡(Medicaid),他表示把年金傳入信託即可解決。
他說,1935年,美國政府設立社會保險制度,規定個人年收入的15.3%存入社會保險金,65歲退休後再提取。當時,美國人平均壽命是64歲,而且當時的高收入者平均月工資是200元。但是,現在美國人的壽命大大延長,通過多年的通貨膨脹,當年的錢已經不算錢了。
過去,美國大公司都向雇員提供養老金,如奇異公司(GE)。只要在公司工作30年,養老金相當可觀。但是,在過去十年間,許多大公司都對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,因為「根本養不起」。例如,奇異公司發行的債券被稱為垃圾債券,因為該公司的養老金債與公司市值相當。現在,許多公司放棄養老金計劃。